打开

【环时深度】提供“科研庇护”,欧洲加快引进美流失人才

环球时报赵缙云 昭东 郑璇2025-04-03 06:48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美国本届政府上台后削减科研经费,导致不少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欧洲,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开始在欧洲寻找工作机会。与此同时,很多欧洲国家也向这些美国人才敞开怀抱,希望从中获益,推动欧洲科技创新。有西方媒体表示,大约100年前,欧洲才是全球科学中心,但二战之后,美国却成为欧洲科学家的聚集地。现在一些欧洲国家看到了扭转跨大西洋人才流失方向的机会,但有观点认为,要不断推动科技发展,欧洲需要的不只是人才。

“欧洲将从美国的人才流失中获益匪浅”

“我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谈论离开(美国)。”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布朗(化名)对西班牙《国家报》表示,自美国去年大选结束以来,他一直在寻找赴欧洲工作的机会。布朗今年50岁,在美国东海岸一所知名大学领导着一个9人团队,但他们的研究因为美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而受到影响。《华盛顿邮报》的分析显示,自1月20日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该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获得的政府资助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0多亿美元。NIH为美国2500多所大学以及研究机构提供大部分生物医学研究资金,涵盖30多万名研究人员。

布朗介绍说,他所在的大学已经报告说,基础研究正在赔钱,已经负担不起员工和管理成本,因此决定今年完全停止招收新生。另一名跟布朗面临类似困境的匿名美国科研人员,已经在欧洲找到工作。他原本在美国西海岸最负盛名的一所大学工作,拥有数十年工作经验。他警告说,受政府政策影响最大的将是那些年轻研究人员,他们将别无选择,只能移民。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对1600多名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由于美国本届政府全面削减科研经费等原因,大约3/4的受访者正在考虑离开美国,移居加拿大或欧洲。这一趋势在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员中尤为明显。在接受调查的690名研究生中,548人考虑离开美国;在340名博士生中,有255人也有类似想法。

“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悲剧,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上述美国西海岸科研人员这样说,而欧洲多个国家和科研机构显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德国之声”发表题为《亲爱的美国研究人员:欢迎来德国!》的文章称,欧洲尤其是德国,将从美国的人才流失中获益匪浅。英国《卫报》表示,欧洲在向美国人才提供“科研庇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称,几十年来,美国在研究方面的巨大投资吸引了欧洲最优秀的科学人才越过大西洋,而现在欧洲政策制定者看到了扭转这种趋势的机会。为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提供“庇护”,是欧洲推动科学发展最新行动的一部分。

据奥地利ORF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在欧盟层面,包括法国、捷克、西班牙、希腊等在内的13个欧盟国家负责科研的部长,3月20日联合致信欧盟委员会,呼吁立即采取行动吸引外国杰出人才。这封信强调,欧盟必须表现出团结并敞开心扉欢迎科学家、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移民法规、扩大与美国科学家的合作。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大臣布鲁因斯近期致信本国议会,要求该国最重要的科研资助机构荷兰研究委员会设立基金,尽快将顶尖的外国科学家带到荷兰。法国负责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部长级代表巴蒂斯特,写信给该国研究机构及大学,要求它们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美国人才提出建议。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等媒体称,欧洲多所顶尖高校已经开始设立资金项目,吸引美国科研人员,例如法国久负盛名的巴黎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日前宣布,已拨款300万欧元资助那些在美国无法继续的研究项目。3月早些时候,法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艾克斯-马赛大学称,它正在接受“科学安全之地”项目的申请,将在3年内为大约15名美国科研人员提供总额高达1500万欧元的资助。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决定为国际研究人员开设12个博士后职位,并将特别关注美国申请人。

据西班牙《国家报》3月27日报道,最近几周,包括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等在内的西班牙顶级研究机构收到了数十份来自美国科研人员的工作申请。代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一家公关机构称,该校已经收到了150多份美国人才申请。2月初,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表示,该机构来自美国的申请至少增加了一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增加了两倍。“美国的人才流失可能是加拿大的人才引进。”加拿大广播公司称,除了欧洲外,一些美国科研人员也将加拿大作为重新开启事业的国家,例如哲学教授斯坦利最近辞去了美国耶鲁大学的职位,加入了多伦多大学。

“硬环境”和“软环境”拉大欧美创新差距

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特朗普政府科研经费政策时,都提到二战前后一些顶级科学家从欧洲前往美国的历史。例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爱因斯坦为逃离纳粹德国前往美国。NPR则表示,1941年12月,美国启动“曼哈顿计划”,来自欧洲的科学家被专门找来参加绝密研究,最终研发了第一颗原子弹。

根据NPR此前的一篇报道,二战之前,欧洲是全球科学进步的支点,尤其是在物理学领域。不过,二战之后,美国却成为欧洲科学家首选的工作地。“欧洲科学家前往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时代》周刊2004年就报道称,除了二战前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外,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向国防等领域进行大量科研投资,让很多欧洲人才不断聚集在美国,英国皇家学会因此创造了“人才流失”(brain drain)一词。

“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一直是美国研究人员的来源地。”《自然》杂志今年4月1日发表的文章强调,美国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各地资助学生和研究人员学习、实验、创新、创办公司并扩大规模,从而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美国Medium新闻网的报道显示,100年前,美国偶尔也有诺贝尔奖得主,但科学的中心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特聘教授英庇的介绍,如今,在美国工作的研究人员获得了超过40%的诺贝尔科学奖。据欧洲新闻网去年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全球成立的深度科技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在美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长期在欧洲承担科研项目并且定期进行学术调研。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过去几十年,欧洲在吸引人才以及促进创新方面不如美国,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方面的原因。所谓“硬环境”,指的是薪酬待遇、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等。赵永升介绍说,仅从直观的薪酬金额来看,通常美国同级别的科研人员薪酬待遇是欧洲国家科研人员的两到三倍,甚至更高。在科研经费方面,欧洲国家科研人员每年能拿到几十万欧元就已经非常多了,而同样的专业、同等级别的科研人员,在美国每年可能拿到几十万美元乃至数百万美元的经费。如果得到企业注资的话,这一数字会更高。在科研设施方面,欧洲国家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总部均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这样给科研人员提供的科研设施条件就难免比美国的差一些。

据奥地利ORF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德国招聘平台Stepstone的数据显示,德国研究人员的平均年薪为5.46万欧元,而雇主评价平台Glassdoor网站公布的美国科学家平均年薪超过11.5万美元。《经济学人》杂志称,欧盟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用于研发,仅为美国3.6%的一半左右。这主要是欧洲企业研发支出不足,需要欧洲资本市场为创新公司提供更多风险投资。“研发支出水平只是一个方面,它们的组成也很重要。”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在欧盟,企业对高科技和中等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大致相同,都占企业总支出的45%左右。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则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业上,占私营部门研发支出的85%。这让欧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在高科技领域越来越落后。

《经济学人》杂志还认为,推动科技创新,欧洲需要简化科研机构的行政负担和繁琐的数据访问程序。许多研究人员称,在科研方面,欧洲存在过度监管和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对冒险的保守态度。

“所谓‘软环境’指的是产学研模型、社会福利、人文底蕴和社会公正这三方面的因素。”赵永升解释说,美国很多科研首先是基于市场需求,同时要很快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科技应用,而不少欧洲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是“为科研而科研”。《经济学人》杂志也表示,欧洲需要采取措施,以改善该地区的创新商业化过程。另据欧洲新闻网报道,如果考虑到人均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欧洲与美国一样成功,但欧洲阻碍了商界与学界之间的合作。2023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95%的欧洲专利处于不活跃状态,从未进入公司或转化为产品。

不过,赵永升认为,在社会福利方面,总体而言,欧洲国家强于美国。此外,在人文底蕴和社会公平公正上,欧洲国家也强于美国,“欧洲国家的人文底蕴源自其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而在这一点上,美国自然难以相比”。至于社会公平公正,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其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程度却很高。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在高等教育方面,欧洲的总体支出保持良好,但欧洲将更多的资金分配给了排名较低的大学。欧洲需要克服对地区公平的偏好,为精英机构提供更多资金。

“影响美国更广泛的竞争和创新能力”

据《华盛顿邮报》3月28日报道,美国政府已终止了至少300项科研拨款,包括许多专注于性别多元化、冠状病毒疫苗等领域的研究。今年2月,白宫宣布将NIH“非直接成本”拨款削减至预算的15%。虽然一名联邦法官阻止了这一命令,但美国NIH的资金基本上仍被冻结,一些受影响的大学已暂停招聘或裁员。美国政府还表示,之所以削减部分科研拨款,是因为“太多的联邦资金支持了左倾的大学教授及其倡议”,而“政府效率部”需要控制支出浪费。

“特朗普政府一系列破坏性政策令科学家们感到震惊,他们担心当前的政治氛围正在削弱研究人员坚持学术事业的决心。”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媒体STAT网站称,许多科学家表示,政府可能破坏美国作为世界生物医学研究领先者的地位。正在进行的研究可能被中断,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正在进行一项长达数十年的糖尿病患者研究。研究人员说,这样的工作不容易恢复,“这些纵向研究的全部价值在于,它们是在30年的时间里进行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近2000名成员在3月31日发表的一封联名信中,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对科学的大规模攻击,“我们都受益于科学,如果国家的研究事业被摧毁,我们都将蒙受损失”。根据英庇发表的文章,自1945年以来,科技进步推动了85%的美国经济增长。此外,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倡导公司计算出,向NIH提供的每一美元资金都能产生2.46美元的经济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政府削减NIH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如此令人不安。

“(削减科研拨款的)后果超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范畴,还影响美国更广泛的竞争和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工程学教授霍洛维茨以一种名为CUDA的编程语言举例说,这种语言源于斯坦福大学一名学生的研究,现在是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上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个(研究)花了很多年。”霍洛维茨说:“我非常担心,如果现在取消这类小型投资,其后果将在未来非常明显。”

当美国“政府效率部”质疑联邦资金是否可以更好利用时,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解释他们的研究过程可能缓慢、乏味,且不确定性很强。“你必须做基础研究,然后才有迭代开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迪卡洛说,这之后是商业化过程,大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立初创公司,培训学生领导这些公司;最后,相关科研产品才能面世。

【环球时报驻法国、德国特约记者 赵缙云 昭东 环球时报记者 郑璇】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