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持续 加沙地带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174544599499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明 刘雅婷 王佳琳】编者的话:春风翻页,文明交响。4月22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全民阅读,环球时报第三届“阅读春天”活动在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举办,旨在增进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活动主办方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夏泽翰分别致辞。多位中拉作家及文化界人士共聚畅谈,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哥伦比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作家圣地亚哥·甘博亚,北京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赵振江,北京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可明,等等。与会嘉宾在这个阅读的春天,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中拉文学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之旅。
为带动更多青少年热爱阅读,活动主办方还从热爱拉美文学的年轻人中选取两名代表,并向他们授予“中拉文学小使者”称号,来自北京鼎石学校的周知乐和来自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的李泽壹现场分享了阅读感受。本次活动现场还面向在华外国留学生群体发起征文活动,邀请留学生写下各自眼中的中国故事,为文明互鉴留下鲜活注脚。
拉美文学热在中国续写新篇章
“尽管与中国远隔重洋,但通过文学、艺术、舞蹈、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我们不断跨越地理的阻隔。”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卡夫雷拉表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博特罗的雕塑绘画艺术、夏奇拉和J Balvin的动感音乐等文化符号,都在中国收获了广泛共鸣。正如那些被译介到中国的哥伦比亚文学经典——从何塞·埃乌斯塔西奥·里维拉的《漩涡》,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尔瓦罗·穆蒂斯的史诗叙事,这些作品不仅讲述着个体的命运沉浮,更镌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就曾多次谈及马尔克斯对其创作的深刻启发,而《百年孤独》的中译本至今仍在不断再版,续写着文学对话的新篇章。”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说,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也迅速掀起了一股“拉美文学热”。以《百年孤独》等为代表的拉美文学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阅读视野。
白龙表示:“从《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东方解读,到《论语》智慧在拉美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再到中国当代文学在拉美引发的热潮,书籍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明互鉴的基因。中拉文学之间的互动,是一条双向快车道。”
“拉美文学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中国作家更好地找到自己。”北京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认为,“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使得中国作家可以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现实。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使得莫言没有成为马尔克斯,而是成为一个21世纪中国的普通人。”
“拉美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变现实为魔幻,而且显得更加真实,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表示,“其另一个特点是‘做压缩饼干’,是以很小的篇幅、很简洁的一个故事打开了宏阔的历史,让我们从中看到历史,看到现实,看到未来,因此我觉得‘做压缩饼干’式的创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很好去借鉴的。”
北京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国家,中国人可能是最渴望了解别的国家的民族,每隔一段时间在中国总会产生新的拉美文学热潮。”
李洱说,当马尔克斯走进21世纪的今天,如今世界上地缘政治冲突及各种各样的矛盾,仍能在他的小说里看到,“我相信他是个具有生长性的作家。”
“博尔赫斯的很多小说直抵老庄哲学”
谈到中国文化对拉美文学的影响时,陈彦表示:“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因为他阅读面特别广,他对中国的老庄哲学有非常深邃的研究。博尔赫斯的书中涉及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他讲到庄子,讲到易经,讲到中国四大名著。因为博尔赫斯喜欢用镜子这样一个意象,因此对《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情有独钟。他的很多小说到最后直抵老庄哲学的认知”。此外,墨西哥诗人帕斯翻译了中国诗人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的作品,他极爱拉美这块土地上的森林,同时也喜欢中国诗歌的意象。陈彦还表示:“聂鲁达多次到中国来,并且跟中国的作家茅盾等都有很深的交集,也写过向中国致敬的作品。”
“我们知道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非常了不起,但是他们同样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李洱说,“博尔赫斯直到去世之前仍然眺望东方,他对中国古老的哲学非常着迷。马尔克斯最多的读者在中国,最理解他的或许也是中国人。”
石一枫表示,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到拉丁美洲的也很多。“我感到欣慰的是,智利的读者能够看懂一个中国作家的作品,我们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我的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写的是一个来自中国乡下的姑娘到大城市讨生活的故事,我发现这样的故事在拉丁美洲的读者中反响很好,大家能够感同身受。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我们面临着共同的现实,也许是相似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有这种共同理解。”
“中拉文学交流的未来是光明的”
“近年来,海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存在也越来越多。这一趋势令人鼓舞,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日益增长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夏泽翰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的故事:“我60年前就来到中国,读小学,学中文。”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令他感慨:“我发现这个民族在短短50年内,通过学习、发展、变革,变得更加富足、强大。我在中国社会所看到的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古老文化的成果,它教会我们努力工作,互相扶持,考虑集体利益,发展国家和创造文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仍然如此重要。”
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可明最近与一位法国艺术家合作。“在十几年时间里,我一直在做一项工作,就是和外国艺术家合作,把宋代的汝窑在当下语境中重新塑造传播。”李可明感慨道:“陶瓷这个行业其实是对于文化艺术充分了解之后的启发创作,我也期待能够跟更多艺术家和作家交流,以陶瓷为创作题材进行延展。”
“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诗可译否?”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赵振江说,好的诗歌译者不仅是译者,还是诗人。译者的活动与诗人的活动是相似的,但有一个根本的区别:“诗人开始写作时,不知道自己的诗会是什么样子;而译者在翻译时,已经知道他的诗应该是眼前那首诗的再现。诗歌翻译追求的是译诗和原诗的最佳近似度。诗歌翻译要像好的创作,而诗歌创作不能像蹩脚的翻译。”
“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1957年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发言中提到,每一代作家都有每一代作家的任务,我们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李洱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世界。我觉得作家的任务就是要重新用自己的方式命名这个世界,认识到我们的真实处境。”
夏泽翰表示,此次中拉文学沙龙为中国和拉丁美洲的作家、学者、读者提供了一个聚集在一起,分享文学作品,并进行有意义讨论的平台。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并发现我们文学传统的共性和差异。“我相信中拉文学交流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应该继续支持和促进这些交流,鼓励更多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为文学对话和合作创造更多的平台。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了解和友谊,还可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