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在核电工业展感受核电技术新成果:中国核电总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环球时报刘扬 刘彩玉2025-04-29 06:26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扬 刘彩玉】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4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际组织、多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数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议全球核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届论坛发布了《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等重磅报告。本次论坛与展会上展出了哪些中国核电技术新成果,又能从中看出哪些国际核电发展及未来能源发展态势的新风向?带着上述问题,《环球时报》记者探访了本次展会。

国务院再次核准10台新机组

《环球时报》记者28日在核电展会现场看到,“华龙一号”“一体化快堆”“中国环流三号”“玲龙一号”核岛、“国和一号”分别以大尺寸模型形态进行展示。在中核集团展台,“一体化快堆”“中国环流三号”模型非常受关注,聚满了中外参观者。一些外国观众在相关模型前认真听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并不时提问拍照。

“我国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机组的能力,年设备制造能力超10台套,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

蓝皮书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8台,总装机容量达到3365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商运核电机组达到58台,总装机容量达6096万千瓦。

央视报道称,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此次获批的新项目共计5个项目、10台新机组。据报道,去年8月,国务院也一次性核准了5个核电项目,共计11台核电机组。

不仅规模扩大,中国核电多技术领域加速发展不断取得突破。通过“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中国已形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建成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小堆预计2026年投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聚变装置研发持续突破。

主要核能大国加速布局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挑战,核能的战略价值被重新评估。27日论坛开幕式上,杨长利表示,截至2024年,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417台,年发电量创2.8万亿度新高,占全球总发电量的9%;在建机组65台,规模为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

全球多个核能传统大国在加速布局核电项目。28日,《中国核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称,核能产业在全球呈现加快复苏态势。一是国际多边重要会议和国际组织调高核能发展规模预期。2023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22国发起《三倍核能宣言》,预计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大幅上调了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发展预期。二是传统核能大国明确核能复兴计划。美国提出2030年启动先进核能的商业化部署计划,到2050年建成2亿千瓦核电。俄罗斯计划到2035年新投运12台核电机组,到2045年建成29台核电机组,届时核能在其能源结构中占比达25%。法国宣布将新建6-14座反应堆。英国提出到2050年核电容量增加两倍、核能占比扩大到25%。三是众多“新兴”国家积极拥抱核能。波兰、亚美尼亚、土耳其、沙特、巴西、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也提出了新的核电建设计划。

报告在谈到主要核能大国政府推动核能发展时提到,美国自2023年以来已推动先进反应堆、铀供应、核废物管理、监管改革等相关立法议案近40项。2024年的《原子能促进法案》,旨在激励和支持新型先进核技术的开发部署。

而在加大核能科技创新政府投入方面,报告显示,美国先后出台了先进反应堆示范计划、技术商业化基金计划、核能加速创新门户计划等竞争性计划,重点支持7个反应堆示范项目。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先进小型反应堆技术成为发展热点。报告称,俄重点开发RITM系列小型浮动堆、陆上小堆等,以先进、成熟的设计和先发部署优势巩固其在国际核能市场的竞争优势。美国为应对大型反应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挑战,也着力发展先进小型反应堆技术与其他形式能源竞争,以抢占国际市场。

“人造太阳”还有多远

技术能力与财力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和利用核电技术,该怎么办?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能部核电司司长艾琳·德克洛伊索在视频参会中给出的方向是研发使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艾琳·德克洛伊索表示,多个国家正在开发微型反应堆,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有多种解决方案。通常发电功率为1兆瓦到10兆瓦。这类反应堆技术可以为采矿作业的偏远地区、岛屿社区、石油平台和海上航运提供电力,甚至有一些国家也在考虑将微型反应堆技术用于深空探索。

她表示,在北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群岛的偏远地区都有部署的机会。

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未来能源也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蓝皮书显示,“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洪荒70”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新突破。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进展也备受瞩目。ITER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28日在视频参会时介绍了ITER项目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以及中方起到的深度推动作用。 

面对全球能源转型需求,杨长利呼吁深化国际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共赢未来。”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