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埃及、泰国、德国——打造更有看头的博物馆(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黄培昭  孙广勇  张慧中2025-05-19 12:15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已基本完成修订《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了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教育等社会职能,明确了促进博物馆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更好服务社会。当前,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埃及、泰国、德国等国积极采取适应性和创新性举措,大力推进博物馆翻修、标准建设以及文物保护、展览陈列等创新发展,持续打造更完善、更有看头的博物馆。

埃及——

数字化技术应用增强互动性

埃及首都开罗郊外,吉萨金字塔群旁的大埃及博物馆内,许多游客正在参观(见图,本报记者黄培昭摄)。展厅内的全息投影将法老时代的祭祀场景复现于空中,投射在玻璃幕墙上,奇幻的场景和体验让游客连声赞叹:“这简直就是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对话!”

大埃及博物馆去年10月开始对外试运营,这座由埃及政府历经20年筹备、耗资超10亿美元建设的全球最大考古博物馆,展示了古埃及文明中的10多万件珍贵文物,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埃及媒体报道说,大埃及博物馆不是传统的文物陈列场所,更像是一个沉浸式文明剧场,以数字化技术给游客带来了视觉盛宴和新奇的观展体验。

大埃及博物馆以“激活文明生命力”为核心理念,主体建筑呈巨型三角形,与一旁的吉萨金字塔群形成呼应,馆内高达50米的中央阶梯被打造为“时光长廊”,87尊法老雕像与巨型石棺沿阶陈列,以空间叙事替代线性解说,让观众在攀爬中感受历史。通过增强现实导览,游客可扫描文物观看动态历史场景。博物馆还采用特殊设计,让室外阳光穿透特定窗户照亮馆内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巧妙致敬了阿布辛贝神庙的千年奇观,将天文考古融入观展体验。

大埃及博物馆专设“文明学堂”,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考古模拟课程,让孩子们亲手拼接陶器碎片、破译象形文字。其官网开放三维文物数据库,供全球学者免费研究,仅2024年便促成12项国际考古合作项目。博物馆还开展“社区参与计划”,邀请埃及南方努比亚工匠现场演示传统金饰锻造技艺,并将其作品纳入文创商店销售,既传承、利用了非遗技艺,又为弱势群体创造了就业。

埃及坦塔大学教授萨威表示,大埃及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了观展体验,增强了文物和观众的互动性,这是博物馆建设的未来方向之一。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教授哈马德告诉记者,埃及作为文明古国,在博物馆建设中需要融入更多最新科技,激发更多年轻人对博物馆的兴趣。以大埃及博物馆为代表的新一批埃及博物馆,正在创新发展理念,将更多人吸引到博物馆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

泰国——

把课堂和景点搬进博物馆

2024年,泰国文化部举行以“通往智慧的通道”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学术研讨、特别展览、免费参观博物馆等,以纪念泰国博物馆日设立150周年。泰国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泰国有超过1500家博物馆,每年约400万人次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国家历史公园等文化场所。泰国文化部艺术厅厅长帕侬布表示,越来越多学生等年轻人群体希望走进博物馆获取知识,泰国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回应民众诉求,探索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泰国的大学、中学经常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博物馆,切身感受泰国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记者日前探访了位于首都曼谷的泰国国家博物馆,这座建于1782年的博物馆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博物馆。走进展厅,可以看到泰国各个时期的文物和艺术品,远至石器时代,近至当代,包括木偶和皮影戏用具、民间器具、古佛像、国王御用武器等。国家博物馆1993年开始收藏现代艺术品。工作人员透露,每年国家博物馆接待来自泰国国内外的参观者达40万人次。“国家博物馆是泰国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缩影,是泰国的文化魅力所在。”正在参观的泰国大学生披尼说。

记者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学习“泰国历史”课程时,多次与当地学生前往泰国各地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博物馆内部,老师们详细讲解历史,通过历史古迹和展出的文物深化学生对泰国历史的了解,涵盖素可泰、大城、吞武里、曼谷等王朝,帮助学生透彻掌握泰国的整个历史。不少师生反馈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显著。

泰国重视推动博物馆与旅游业相结合,展示各地风情和特色文化。暹罗古城七十二府博物馆是泰国最大的以建筑为主体的博物馆,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这里有泰国各地著名古迹的微缩景观,如北部的素可泰石宫、东北部的玛哈沙拉坎佛塔、中部的大皇宫以及南部的素叻他尼猜亚佛塔等。园区里建了一个小型的水上市场,不仅有传统水上建筑,还有小贩划船贩卖传统小吃,吸引众多泰国国内外游客。

泰国总理府民众联络厅厅长素叻泰表示,泰国博物馆承载着沧桑与繁华,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应激发更多泰国民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和热爱,让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德国——

持续翻新百年博物馆岛

德国拥有超过7200家博物馆和其他展馆,涵盖艺术、历史、科技、建筑、文学、自然等各个方面,参观博物馆是德国民众习以为常的休闲活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5%的德国人表示每年至少会去一次博物馆;仅2022年德国博物馆的总参观人数就达到8140万人次。

德国首都柏林城区有一座古老的博物馆岛,全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被美丽的施普雷河环绕。博物馆岛上共有5座建于1823年至1930年间的博物馆,分别为老博物馆、新博物馆、老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和佩加蒙博物馆。作为柏林的主要景点之一,博物馆岛每年约有300万人次前来参观。1999年,博物馆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始建于1823年的老博物馆,到完成于1930年的佩加蒙博物馆,人们在博物馆岛不仅可以参观具有珍贵价值的艺术品,也可品味德国百年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按照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1999年提出的“博物馆岛总体规划”,博物馆岛最终将被开发成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综合体。总体规划提出后,岛上的5座博物馆根据历史建筑保护的官方规定逐步进行翻修,同时打造无障碍设施。一些新的建筑也被纳入进来,例如,2019年完工的詹姆斯·西蒙画廊被打造成各个博物馆的总体入口,人们未来还可以从这里直接进入考古长廊。

佩加蒙博物馆是岛上最晚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也是柏林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00多万人次。2023年10月23日起,该博物馆闭门谢客,开始预计持续14年的翻新工作。在近100年的历史中,佩加蒙博物馆经历了四五次修缮翻新,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和展品。据悉,2023年开始的这次翻新也是“博物馆岛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当前,“博物馆岛总体规划”的建设仍在持续,致力于打造更好的场馆环境、更大发挥文物的展示效应,不断提升人们的参观体验。

(本报开罗、曼谷、柏林5月18日电)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