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润泽亿人生活,托举国家战略——走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环球网2025-05-21 22:13

“如果没到南水北调工程现场,我真的没想到我在北京喝的水竟然是长江水”,站在黄河南岸,参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举办的“走进新国企——品牌引领 智链未来”活动、俯瞰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记者们纷纷感叹。一泓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穿山越河奔涌北上,最终流入京津冀豫千家万户。十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惠及1.85亿人,这项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不仅解决了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更成为中国智慧与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如今,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正以数字孪生、智慧调度赋能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科技铸就“人工天河”,穿黄工程彰显中国智慧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世界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其中,中线工程起自湖北丹江口水库,途经河南、河北,输水至北京、天津,全长1432公里,依靠近百米的高差实现全程自流,是一条真正的“人工天河”。

中线一期工程自2003年开工,2014年12月通水运行,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在郑州荥阳孤柏山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两条直径7米、全长4250米的有压隧洞成功穿越黄河,这一世界级挑战工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管理部主任陈晓楠介绍,面对黄河游荡性河床、复杂地质及高水压等极端条件,工程创新采用双洞布置、内外双层衬砌结构,并专门引进盾构机,在黄河北岸完成组装后向南掘进。盾构刀盘在黄河底部多次更换,设备在施工中不断改进,最终历经五年精准贯通。

如今,这一“国之重器”已纳入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对穿黄段5个典型工况的三维建模、极端状态预测与调控,实现智能化运维和“预警—预报—预演—预案”四位一体管控能力。中线全线部署超12000个感知设备,筑起信息化“数字长城”,保障输水调度、水质监测与工程安全无缝对接。正如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工作人员所说:“当年我们靠实战改进盾构技术,一步步摸索,靠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严控水质标准,保障亿万民众饮水安全

黄河南岸的长江水映入眼帘的时候,每一个驻足在这里的人都感叹渠水的清澈。目前,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来自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区全部用上南水。河南12市、河北10市也喝上了这条“千里幸福河”。

为了确保水质安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配备了世界领先的水质监测设备,拥有101项至197项参数的自动监测能力,涵盖地表水、生活饮用水标准与新污染物指标。“我们的傅立叶回旋共振离子质谱仪,分辨率达千万级,能精准识别水中未知有机污染物。”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河南分公司水质监测中心任海平说道。

此外,自主研发的多元生物预警设备通过指示生物反应监测水质异动,有效提升预警能力。整个中线目前布设了16个自动监测站与5个实验室,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真正做到了让中国人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统筹解决我国“南丰北缺、水旱灾害频发”等水资源问题,支撑国家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而“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与大动脉”,陈晓楠如是说。

陈晓楠随后介绍:“国家水网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调控为手段,构建起调水、防洪、生态保护等一体化系统”。

水利部数据显示,按照202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46.9立方米计算,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相当于有效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持续增长。通过“南水北调”和“北粮南运”,南北之间的水、粮得到了科学配置。东线一期工程显著改善了京杭大运河航运条件,山东济宁段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明显提升,京杭大运河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中线自流工程不仅支撑了京津冀豫等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重现了白洋淀水清鱼跃、永定河全线流动的生态景象,成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展望未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继续承担国家水网建设关键角色,深入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2.0版本,以技术创新与使命担当,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润泽华夏大地。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