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浙外举办2025“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地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

环球网2025-10-24 15:44

10月23日,2025“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地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会议围绕“地理纽带与文明交流互鉴: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的运河对话”主题,聚焦深化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外文明对话与地理研究创新。来自各地市、县区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学会、企事业单位代表,媒体资深记者百余人出席论坛。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致欢迎辞。她指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文旅产业正加速迈向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以运河等地理脉络为纽带的文化与旅游融合,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浙外依托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为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贡献了浙外力量。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运河文明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期待与会嘉宾围绕议题,分享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注入文化动能。

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杨小平表示,本次大会聚焦运河这一“流动的地理遗产”,彰显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核心命题的当代意义。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发起筹建“世界运河学会”,将为全球运河研究与合作开启新的篇章。期待以此次大会和世界运河学会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为推动浙江地理学科发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张建珍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宣读贺信,高度评价“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称其彰显了浙外的文化自觉与学术担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她指出,今年“双会合一”的模式,体现了“校地协同、国际联动”,是新时代中国地理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声音传到世界学术界”的生动写照。

会议举行了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社科赋能,打造“运河文化示范区”“国际传播先行区”等,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校高水平建设增添动能。

会议举行了第八批浙江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大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会上,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4亚欧运河城市指数》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以“全球视野下的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现在与未来”为题,从全球视角系统剖析了运河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展望,倡导以运河为媒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杭州市拱墅区委副书记、区长敖煜新以“坚持传承发展 讲好创新故事 打造古韵今辉的运河南端璀璨明珠”为题,分享了拱墅区的生动实践,为全球运河城市提供了文化传承、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协同推进的“中国方案”。

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晓亮在“关于全域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为例)”报告中,分享了以运河为核心构建“星系模式”的全域旅游生态体系,提供了“保护-活化-增值”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查建华,杭州市临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威,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荣誉教授弗朗西斯科·贝尔特兰,柏林自由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系教授康保锐,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李玺,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袁振杰等分享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会议还设置6场分论坛,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地理空间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开展了专题探讨。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