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对专业方向一片迷茫,没想到学校通过‘数字画像’精准找到我的逻辑思维优势,定制了技能提升方案,这学期还拿到了省级竞赛奖项!” 近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2024 级学生小李的经历,成为该校“AI + 学管”轻量化实践的鲜活例证。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发展路径不清晰、管理响应迟缓等问题,该校整合六大平台的数据资源,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体系,打造“学业 - 心理 - 行为”综合预警与“家 - 企 - 校”协同育人双闭环,推动育人工作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为高职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破题:直面“信息孤岛”,化解育人痛点
“过去辅导员要在教务、学工、心理等6个系统间反复切换,手工汇总学生考勤、成绩、心理测评数据,一天光整理报表就要2小时,真正用来和学生谈心的时间不足20%。”该校学工部负责人坦言,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信息孤岛”,不仅让育人决策依赖主观经验,更导致风险预警滞后、服务供需错位。
职业生涯讲座“抬头率不足50%”、学业帮扶资源覆盖率存在重复帮扶现象,更凸显出服务与需求的脱节。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让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成为该校改革的突破口。
实践:三重举措织密“数字育人网”
“要让数据‘说话’,首先得让分散的数据‘聚起来’。”该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介绍,学校从“数据贯通、画像构建、协同联动”三方面发力,搭建轻量化管理体系。
在数据整合上,学校构建“校级统筹-技术中台-安全保障”三层架构:校级层面打造“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归集基本信息、学业成绩、心理状况、消费行为等12类数据;技术中台按月标准化处理数据,辅导员通过简易界面即可获取清洗后的信息;敏感数据则实行“双重授权访问”,比如心理数据需辅导员与心理教师共同解密,确保信息安全。
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学校进一步构建八维数字画像指标体系,为学生绘就“成长图谱”:语言智能通过超星通阅读量与辩论赛表现评估,逻辑智能依托智慧职教做题严谨度衡量,空间智能参考实训平台三维建模复杂度,甚至学生的体测数据、技能竞赛获奖等级、哲学类书籍借阅频次等,都成为画像的重要维度。“这不仅能看到学生的成绩,更能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中等,但实训时加工精度误差极小,空间智能突出,我们就引导其走技能竞赛路线。”该校教务处处长解释。
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学校还建立家企校协同机制:学校通过钉钉输出个性化培养方案,企业用“岗位扫码拍”小程序生成动态技能需求图谱,家庭依托家校智联平台提交居家行为分析报告。每月一次的三方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分发的《责任清单》,让“教育脱节、家庭焦虑、企业用工荒”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成效:数据驱动下的育人“质变”
“数字画像让育人工作有了‘精准导航’。”该校辅导员分享了一个案例:学生张某因社交媒体发布消极内容、职教云零互动、连续晚归触发三级预警,系统立即自动启动干预流程——辅导员与心理教师开展沙盘治疗,调整其课程表,家长同步配合心理疏导,朋辈团队提供日常关怀,最终张某情绪稳定,学习态度明显转变。
这样的精准干预,正是该校育人成效的缩影。数据显示,通过数字画像体系,学校课堂到课率平均提升16%,教师队伍建设效率提高25%;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让学生学习效率提升30%,心理危机干预响应速度加快40%;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提高35%,校企合作岗位匹配度显著提升。
2024级新生入学时的“逆袭”更具说服力。面对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规划迷茫问题,学校通过AI学习潜力分析系统,结合高中成绩、兴趣问卷、小项目作品挖掘学生优势,组建学业导师团队定制方案。仅2025年上半年,该校学生就斩获9项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56项省级奖项,较往年增长40%。
展望:持续优化,打造高职育人新范式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隐性能力评估、场景覆盖、协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该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表示,目前参赛学生抗压能力、宿舍矛盾、家庭负债等隐性信息尚未完全纳入画像,中小企业岗位信息更新也存在延迟。
针对此情况,学校已拟定优化方案:对动态画像系统进行升级,引入实训手环的心率数据以及课堂智能笔的专注度数据,实时对评估维度予以调整;依托宿舍智能管理系统和心理健康自助平台,对家庭负债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以消除学生的顾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达成校企数据的自动校准,确保岗位需求与培养方案实现实时匹配。
“数字画像并非为学生贴标签,而是为其探寻发展方向。”该校校长称,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AI + 学管”实践,使数据更有效地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提供更强支撑,也为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胜利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