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75周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坐标更是序曲

环球时报2024-09-29 01:01

10月1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这些时间节点共同为2024年赋予了丰富的意义。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多少雄关漫道,多少风雨兼程,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更加丰裕的物质和精神的自豪感,是非常鲜活与生动的。75年光辉历程既是一个宏大整体,又具体到国家发展的每一处细节,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GDP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高达7.9%。人均GDP显著提高,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切实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品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人口不到600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口不到8000万。到2019年,全世界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一些年轻人说,“何其有幸,生于中国”,正是基于对自己身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自觉和自豪。

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减贫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而这主要来自中国的贡献。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绝对贫困标准衡量,中国贫困人口在过去40多年中减少了大约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2021年,中国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跃升,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以上;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75年不过短暂的一瞬间,却对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英国BBC在一篇文章中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如何通过“不说教”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事实上,中国不依赖外部力量、不照搬外国模式,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天然能够团结“全球南方”国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这是中国胸怀天下大格局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坐标,也是未来新的历史创造和奋斗的序曲。中国人民不会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也不会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而裹足不前。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既是执政党的决心和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识和行动。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