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海外人才投身中国消息为何“刷屏”

环球时报2025-01-24 00:10

近段时间,多位北大、清华毕业的优秀人才纷纷从海外回国的消息引起关注。如果进一步浏览相关国内院校的网页,海外科研人才流动的新闻可以说是不断“刷屏”。这些人才大多年富力强,正处于干事业、出成果的黄金期,有的是国际知名企业首席科学家,有的已经获得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终身职位。“刷屏”的背后,是各方人才对中国创新生态的共鸣,亦是对东方科技大国开放创新能力的大考。新全球化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中国主动加入其中,也将以更大的虹吸力影响这次大潮。

从数学、物理学、生物医学到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这些归国学者的专业广泛分布于各个学科,有的还涉足商业等交叉领域。正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他们的回归,必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可以与国内科研人才形成补充和共振,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广纳英雄”,以创新的环境“筑巢引凤”,同全球人才共谋发展。这种积极效应正在不断显现。回国发展的科学家也纷纷表示,国内不断上升的学术实力以及人才待遇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不仅是归国人才,过去一年,全球科技界的一些领军人物如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杰哈·阿尔贝特·穆鲁,日本学士院院士深谷贤治等也选择来华任教。中国吸引他们的理由既有硬件条件,更有软件条件。有外籍专家称,他是“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点”,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从基础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到前沿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中国正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世界人才敞开怀抱。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引进和利用人才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不过,近年来顶尖人才的不断涌入,表明中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顶尖科学家的数量从18805人增加到32511人,其全球份额从16.9%上升到27.9%,说明全球人才流动态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不是偶然的。有外媒总结,今天的中国已不仅是“世界工厂”、世界企业的大市场,更日益成为“世界研发实验室”。

中国完整的工业门类,为科技与生产力的转化提供了绝佳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产生的庞大需求,为有志向、有本事的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天地。从北京中关村到深圳南山,从上海张江到杭州未来科技城,中国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汇聚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它们当中很多都是世界500强,不断向外辐射着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欢迎全球人才的心态是开放的。我们不会关起门来搞创新,不会让科技成为谋求强权的壁垒,或是遏制打压别国发展的工具。在中国开放政策的吸引下,不少跨国企业,如大众、苹果和阿斯利康等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热土”。秉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的理念,我们“引进来”,更不断“走出去”,推动国际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特别是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分享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目的就是弥合科技鸿沟,避免科技创新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让科技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向善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突破万难回国投身建设,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从海外归国人才尤其是青年一代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传承。“回来做最好的科研”,现在无论是对人才的需求程度,还是各行各业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力度都是空前的。对有志向抱负的人才来说,现在就是大展身手的春天。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