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R1,以超出人们意料的低成本实现了多个方向的突破,受到多国用户的欢迎。这本来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件好事,但美国一些地方和人士却对DeepSeek表现出了敌意和攻击性。然而美国政府若试图以关税壁垒、出口管制和知识产权指控等发起围堵,不仅不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突破,对美国自身人工智能技术的良性有序发展也是有害的。
DeepSeek的出现从事实上证明了,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名行技术垄断之实,对中国科技进步进行遏压,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美国政府自2022年起限制英伟达高端芯片对华出口,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延缓中国AI发展,但DeepSeek在低算力条件下实现突破,反而再次验证了“制裁倒逼创新”的悖论。正如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言,美国芯片禁令虽延缓了中国获取硬件,却倒逼出更高效的替代方案,形成“次生效应”。不仅如此,这种“技术平权”现象,也动摇了美国以芯片管制为核心的战略,其他国家也可效仿DeepSeek模式,促使美国重新评估制裁的成本收益比。
人工智能软件的诞生有其国家属性,但科技成果带来全人类福祉的提高是共有的。美国智库内部对华策略出现分歧:一部分学者主张合作以获取“协同效应”,另一派坚持对抗加剧“脱钩”。然而,微软CEO纳德拉等产业人士坦言,DeepSeek的突破将推动AI普惠化。若美国坚持零和博弈,恐将加速自身孤立。归根结底,不讲规则的技术竞争只会演变为“对抗”,只有技术合作才能为全人类谋福祉。
用20世纪地缘政治的手段去应对21世纪的科技革命,只会让美国错过宝贵的发展机会。是忙着封锁、围堵,还是从竞争中寻找脱颖而出的新机遇,将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要看到,DeepSeek带来的压力很可能成为技术进步的催化剂。微软、OpenAI加速模型迭代,Meta宣布优化训练能耗,连一些技术上较为封闭的硅谷科技巨头也开始重新审视开源策略。谁又能说,在这些美国科技巨头的自我革新中,不会出现下一个新的爆发点呢?同时还可以确定的是,与中国“脱钩”一定会带来对美国企业的反噬。
这些年,在面临外部围堵和打压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很值得华盛顿一些人反思,试图通过限制和打压来阻止中国的进步到底给中美双方带来了什么?芯片限制法案让美国科技企业屡受伤害,“沃尔夫条款”给美国太空研究自设屏障,对华为的封锁打压也阻挡不了华为研发创新的脚步。这个已经被历史一再证明的道理,今天DeepSeek又向华盛顿证明了一次,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永远不要低估中国开放自强的坚定决心。
现在,面对DeepSeek这样的科技进步,美国一些人仍旧延续其对他国的围堵思维,暴露了其维护霸权的焦虑与策略性短视。从政治经济学看,制裁未能遏制创新,反而催化了替代路径;从国际贸易体系看,单边主义加速了规则重构与供应链革命。华盛顿应该认识到,“小院高墙”阻挡不了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步伐。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上,中国和美国是走在最前面的国家,两国完全可以在AI伦理标准制定、跨境数据治理、联合应对网络攻击等领域探索合作,这将造福两国也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