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24小时内,美国邮政署(USPS)上演了一出政策“反转剧”。它先是突兀地暂停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包裹,而后又仓促宣布恢复,这一戏剧性的急转弯发生在美方宣布对华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叫停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的背景下,迅速吸引了国际舆论的“围观”。美国邮政署发言人表示,正在与海关等部门合作,为新的关税建立一种“有效征收机制”,“以确保包裹投递受到的干扰最小”。这一表态暴露了美方的矛盾和纠结,也折射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度交织与内在韧性。
尽管暂停接受包裹的政策执行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小时内给供应链造成的混乱却是实打实的。国际知名快递公司DHL表示,他们正努力避免供应链中断,减少对自身和消费者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也暂停了跨境商品的退款保证;跨境电商数据公司Hurricane Commerce的联合创始人马丁·帕尔默更是直言“所有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另有许多依赖中国进口的美国零售商和制造商因此面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不得不紧急改变采购和销售策略。这恐怕出乎美方决策者的预料,也是给他们的一个提醒乃至教训。
这出闹剧显示出华盛顿政策制定的随意和混乱,也折射出中美社会联系之密、利益交融之深。根据美国海关的数据,每天有大约400万个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额包裹从中国运往美国。从绝对数字上看,这在中美庞大的经贸往来中或许不算“重头戏”,但由于其中大部分是美国老百姓和企业的日常所需物品,如低价服装、玩具和电子设备,还有螺丝钉、气门芯等制造业工厂所需的生产必需品,因而取消“小额免征”的政策痛感很容易快速传导到美国社会的神经末梢。这种立竿见影的民生冲击,大概正是政策急刹车背后的主要原因。
需要看到,美国邮政署政策的“朝令夕改”并不是对错误的根本性纠正,而是政策执行的技术性调整。背后作祟的,是对中国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偏执。这也是美国贸易政策政治化的缩影。美国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正成为这一病态观念和偏执政策的最大受害者。电商物流平台Easyship指出,消费者可能因此承受更高的物价,同时相关企业也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风险。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国际供应链政策高级主管约翰·皮克尔表示,“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 5 美元的连衣裙”,“我们谈论的是推动美国制造业发展并真正推动美国经济”。
中美经贸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商品流动上,更蕴含于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中。无论是Shein、Temu等中国平台以“小单快反”模式满足美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是亚马逊第三方卖家依托中国供应链维持价格竞争力,都不是偶然形成的。中国制造业的效率与创新能力,为美国零售业提供了丰富的供给选择;而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则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这是全球分工体系下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中美都从中受益。
到货快、价格低,这是跨境电商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全球化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跨境物流平台向“72小时全球达”迈进,将广东生产厂家与纽约消费者的距离缩短到3个工作日。这种效率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国际贸易的形态。无论一国的政策如何调整,都难以抹杀跨境电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更不可能改变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顺应这一潮流、以更开放的思维优化流程,才是各国监管者的明智之选,若一味筑起贸易壁垒,必然因各方抵制而陷入两难,美国邮政署想必对此已有所体会。
当前,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有责任携手将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共同发展的新引擎。美国邮政署的“反转剧”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单边主义的荒诞与局限。中美经贸联系非一纸政令所能切割,只有合作才能让太平洋两岸的消费者共享贸易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