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中国消费市场进一步释放出强劲活力。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全线升温”。商务部的监测数据则显示,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出行与消费的“双热”不仅点燃了假日经济,更让人们从中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纵深与巨大潜力。
过去传统的旅游热门地毫不意外地再现“人从众”场景,不少人则选择“反向出行”,小城旅游成为消费新亮点。除了5天接待游客224万人次、卖出卤鹅29万只的重庆市荣昌区,安徽铜陵、江西宜春、内蒙古通辽等非传统热门城市也迎来客流高峰。数据显示,5月1日至4日,安徽铜陵住宿餐饮抖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491%,江西宜春、安徽宣城订单量增长超3倍,江西上饶、内蒙古通辽、海南陵水等地也实现170%、169%、147%的同比增幅。携程发布的《2025“五一”大数据预测报告》显示,“五一”假期县域市场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增速高出高线城市11个百分点。
从前两年的“村超”“村BA”火爆“出圈”,到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意外走红,再到如今的荣昌、通辽等,越来越多的小城逐渐走到文旅舞台的“C位”。中国幅员辽阔,有无数个过去默默无闻的小城正在迎来新的机遇,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那些机遇的随时落地提供了现实支撑。比如,互联网视频平台助力中小商户精准触达消费者,促成了小城经济的“弯道超车”;高铁网络的发达、电动汽车的普及,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正从一二线城市向更广阔的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扩散,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成效显著,这也折射出中国内需市场的广度、深度与多层次潜力。
更多外国游客也开始往小城“扎堆”。数据显示,在过境免签、“即买即退”等便利政策推动下,“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73%。北上广深杭仍是主要目的地,但更多外国游客开始探索景德镇、天水、舟山等特色小城。随着各地“科技+自然+文化”“农耕+非遗”等新业态拔节生长,农耕体验、“中国购”等也成为外国游客的打卡热点。可以说,每一则“小城故事”都是一扇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窗口,随着中国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China Travel”已经不只是一种体验,更转变为一种感受中国、爱上中国的生活方式。
其实不只是“奔县游”,“新银发旅游”“新中式旅游”“进货式旅游”“反向旅游”“演唱会旅游”等“新玩法”的涌现,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旺盛的创新活力。文化旅游的市场繁荣,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张力,以及中国在全球消费市场中为满足这种追求所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和提升。它不仅创造了更多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相关产供链的进一步升级发展,同时也折射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深度,为未来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小城,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服务业,中国经济的多层次结构为抵御外部风险提供了“缓冲带”,也为创新与增长开辟了“试验田”。中国14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持续推进的消费升级与新型城镇化,都生动诠释了“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在全球贸易环境遭遇数十年未见的动荡之际,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不断焕发着新的吸引力。让国内外游客不断为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的,正是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性消费市场的到来。
中国经济蕴藏着无限可能,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惊喜涌现。无论是现代化的都市,还是充满烟火气的小镇,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中国的故事,展现着中国的魅力。未来,随着更多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形成共振,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并继续为世界繁荣注入更多“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