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优品“转内销” 内外循环加速畅通

新华社2025-05-08 21:21

近期,美国滥施关税扰乱全球贸易秩序。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纷纷行动,帮助外贸企业通过开拓国内市场渡过难关。外贸企业也紧抓拓内销机遇,以积极行动直面风雨坚韧前行。

4月30日,货轮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协同发力 拓展市场

“出口转内销”,关键在于拓展市场。

4月中旬以来,“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在多地举办,数家电商平台为外贸企业开辟极速入驻通道,各地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政府、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协同发力,为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新空间“稳舵护航”。

4月26日在启动仪式现场拍摄的外贸企业与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对接签约仪式。当日,外贸优品中华行湖北站暨“乐购湖北”消费季活动在武汉市汉口北国际贸易城启动。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在南京“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现场,超5.2万名观众来到现场。

4月19日,市民在活动现场参观选购。当日,2025年“外贸优品中华行江苏站”首场活动在江苏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参展企业现场负责人汪洋介绍,“现场非常火爆的,我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其中有很多专业客户,我们也和他们进行了深入对接,下面很快会促成内销的订单。”

4月19日,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介绍吹风机产品。当日,2025年“外贸优品中华行江苏站”首场活动在江苏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江苏南京一家苏宁易购的门店,记者看到,“外贸拓内销专区”已经设立,被布置在了门店里的显眼位置。

苏宁易购电商平台事业部总裁王葵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开放全国仓储物流体系,为外贸企业提供仓配一体化服务以及优惠政策,最大化降低外贸企业的成本。

4月20日,在德赛集团物流园,工人操作叉车将鞋子产品装车。新华社发(刘吉利摄)

在出口转内销商品快速落地线下渠道的同时,线上渠道也快速铺开。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看到,“外贸拓内销专区”也已经上线,为外贸企业与消费者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搭建了桥梁。

创新突围 加快转型

渠道打通了,商品还要卖出去才行,而国内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习惯和产品偏好,也对不少外贸企业构成了很大挑战。

在浙江义乌的一家电商企业内,一场特殊的“师徒交接”正在进行。原负责北美市场的5人外贸团队,如今转型为国内电商平台运营专员,由国内电商业务骨干对他们进行全流程操作培训。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鉴于近期国际贸易环境,公司决定将外贸团队转向国内电商赛道。

公司总经理助理徐程栋表示,他们将继续开通5-7个国内电商账号和店铺。“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内销的销售额将占到我们全公司的销售额的80%-90%左右。”徐程栋说。

图为义乌电商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国内电商平台运营全流程培训。受访者供图。

像徐程栋一样,通过电商赋能实现破局的企业在义乌还有很多。做户外用品生意的朱悦来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入驻1688平台不久的商户,首月即斩获5万件订单。

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朱悦来表示,因为国内外市场差异化的存在,他们可能会增加一些国内市场营销人员,对产品也进行再设计,特别针对国内的一些用户进行改良,以这样的形式让国内市场的生意做起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其实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我们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对国内市场非常看好。”朱悦来说。

金融支持 构建机制

资金链紧张,是不少外贸企业的“通病”。

商务部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一揽子”政策,通过“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对受到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加大市场渠道、国内消费、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支持力度。

这是4月16日拍摄的第137届广交会展馆。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将加大“真金白银”的支持力度,推动“三增三减”。“三增”就是政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支持,保险机构增加内贸险支持。“三减”就是推动减免困难企业的房屋租金、展位费、流量费,降低外贸企业内销成本。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5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指导组建‘内贸险共保体’,推出专属产品,推动内贸险扩面提额。多措并举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外贸企业拓销路打开空间,助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李云泽说。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建立全产业链协同生态也是构建内外贸一体化长效机制之一。浙江义乌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仓+外综服平台+直播”模式,将小商品城的国内渠道与跨境供应链深度耦合,带动中小微市场主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运营。将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全球供应链网络有机结合,有助于培育具有内外贸一体化能力的产业生态。

2月9日,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家饰品店铺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直播平台销售产品。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5年2月9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家商铺负责人展示一款热销海外的AI智能穿戴设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浙江义乌市佳镜有限公司负责人黎雄飞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前四个月比去年多30%的收益。“我感觉有平台的支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我们国内也有14亿人口的一个大市场,还是很有机会的。”黎雄飞表示。

舞龙队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广场进行表演(2025年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优势之一。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万亿元。面对如此广阔的国内市场,“内外兼修”成为大趋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碧梅在采访中表示,内外贸一体化产生“三链协同”效应。一是增强产业链韧性,对冲外部风险,释放产能潜力;二是以技术溢出与标准引领拉动价值链升级;三是以品质供给激发内需潜能实现消费链重构,促进国内供应链整体提质增效。

4月27日,参展商(左)在活动现场向采购商介绍商品。当日,“2025湖南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博览会暨外贸优品中华行湖南站”在湖南株洲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动。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何莉

记者:王怿文、李涛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