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5月26日至28日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外界普遍关注到,这个三方峰会是首次举行。和中国一样,东盟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都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也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这场地理上横跨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的三方峰会,昭示着全球南方发展新趋势,也代表着区域一体化的进阶渴望。
东盟、中国和海合会,是亚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大经济实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盟十国已跃升至继美国、中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海合会国家原油和天然气储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为全球人均水平的3倍,拥有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占到全球前100家主权财富基金总资产的1/3。三方峰会国家的GDP接近世界总量的1/4,覆盖超过21亿人口的大市场。仅从经济规模上就可看出,东盟、中国和海合会国家建立三方合作机制,势必释放更多合作潜力,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
东盟、中国、海合会举行三方峰会建立在深厚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可谓水到渠成。古代丝绸之路曾连接起三方早期的商贸往来与文明交流,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与海合会成员同属伊斯兰国家,长期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国近几十年则通过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区域凝聚力源源不断贡献正能量。目前,中国是海合会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就在5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宣告全面完成,中国与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自2004年启动,迄今也已举行11轮。过去数十年的合作深耕,为三方峰会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互信基础。
如今,三方早已在各层次建立起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同时也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现实需求。拥有强大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国,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年轻化人口结构的东盟,以及正在加速经济结构多样化、对外投资多元化的海合会国家之间,由于强大的经济互补性共享广阔的合作空间。三方峰会的举办,有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海合会“2030愿景”实现战略协调与紧密连接,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新格局。可以说,三方峰会是区域一体化浪潮下的一种必然,也是亚洲国家合作日趋多元和深入的生动注脚。
当今世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阴云笼罩,全球产供链频频遭遇“断链”风险。亚洲国家作为制造业和贸易重镇,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中国、东盟和海合会国家都更加认识到拓展多元化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重要性,这是三方间开展更多合作的内生动力。三方峰会的举行,发出了维护自由贸易与开放合作的强音,也为稳定全球产供链、保持区域和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增添确定性。
此次峰会为亚洲一体化建设构筑了战略平台,也将成为跨区域合作的试验田,为更广泛的全球经济合作提供行动方案。三方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拥有广泛共识,都倡导和平解决地区争端,反对霸权主义。从南南合作的角度来看,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合作模式的互补性、非排他性、发展优先等特征,也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在全球经济“去风险化”的喧嚣中,在单边霸权渐显疲态的时代里,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适时地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非零和博弈”的东方智慧和现实选择。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全球南方国家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建设者和改革者。这个秩序不以武力威慑为基础,而以发展红利为纽带;不靠阵营政治维系,而靠合作共赢滋养。